放筯
成語(Idiom):放筯(fàng zhù)
發音(Pronunciation):fàng z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放下筷子,指放棄飯碗,不再吃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放筯是一個比喻,用來形容一個人放棄原有的工作、職業或生活方式,不再繼續從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某個人主動放棄自己的職業或者工作,通常是因為不滿意或者不適應現有的工作環境,或者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放筯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相傳,在古代,有一位叫做孟嘗君的賢臣,他曾經在齊國擔任要職。然而,由于齊國的政治腐敗和內部紛爭,孟嘗君感到非常失望和無奈,他決定放下自己的權力和地位,選擇離開齊國,不再為其效力。這個故事被后人用來形容一個人放棄原有的職業或者工作,不再繼續從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放筯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放”是動詞,表示放下、放棄的意思;“筯”是名詞,表示筷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覺得這份工作沒有前途,所以決定放筯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
2. 他曾經是一位成功的律師,但是因為對法律行業失去了興趣,所以決定放筯轉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在吃飯的時候突然把筷子放下,表示他不再吃飯,這個動作就像是放棄原有的工作或者職業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來擴展學習。例如,“拋卻舊業”、“舍棄前途”等成語也都與放筯有類似的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不喜歡畫畫了,我要放筯去學音樂。
2. 初中生(13-15歲):他覺得學習太累了,想放筯去當個職業游戲玩家。
3. 高中生(16-18歲):她放筯了醫學專業,選擇了藝術設計。
4. 大學生(19歲及以上):他畢業后放筯了原來的工作,創辦了自己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