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匡
成語(Idiom):扶匡
發音(Pronunciation):fú ku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扶助正義、維護公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扶匡是由“扶”和“匡”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扶,指扶持、扶助;匡,指糾正、挽救。合在一起,表示扶持正義、維護公道,幫助正義力量恢復、糾正錯誤。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們共同努力、合力去維護社會公正、正義的情景。也可以用來形容幫助別人糾正錯誤,挽救他人的困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尚書·周書·厲王》記載了一個故事,相傳周厲王時期,有一位名叫匡國的大臣,他為人正直,非常關心國家和百姓的福祉。他經常向厲王提出忠言,幫助國家糾正錯誤。因此,人們常用“扶匡”來形容糾正錯誤、維護正義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動詞“扶”作主語,“匡”作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法庭上,律師們積極扶匡那些受到冤枉的人。
2. 這個組織的使命是扶匡社會正義,保護弱勢群體的權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在幫助另一個人站起來,扶持他的身體,同時又用手指指向他的背部,幫助他糾正姿勢。這樣可以將“扶”和“匡”兩個字形象地聯系在一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正義、公道相關的成語,如“扶危濟困”、“扶危定亂”等,來進一步豐富對于正義概念的認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扶匡弱小動物,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扶匡正義,不做欺凌同學的行為。
高中生:社會上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現象,我們應該積極扶匡,推動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