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魁
成語(Idiom):罪魁
發音(Pronunciation):zuì ku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罪惡的首要根源或主要原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罪魁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罪指犯罪行為,魁指首領或首要的人物。因此,罪魁指的是犯罪行為中的主要原因或關鍵人物,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事件或問題的根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見于文學作品、新聞報道、口語對話等場景中,用以指代某個問題、事件或行為的關鍵原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罪魁一詞最早出自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封刀記》。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封刀的人因為嫉妒他人而謀害了一個官員的兒子,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沖突和悲劇。故事中的封刀就是罪魁,成為了整個悲劇的根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罪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次事故的罪魁是管理不善。
2. 腐敗行為是造成社會問題的罪魁禍首。
3. 這個犯罪團伙的罪魁終于被抓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罪魁”與“首領”、“根源”等詞語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犯罪團伙的首領是罪魁禍首,從而牢記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罪魁”相關的成語,如“罪不可恕”、“罪責難逃”等,以擴大詞匯量和了解更多相關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弟弟是淘氣的罪魁,每天搗亂。
2. 初中生:網絡欺凌的罪魁是那些心理陰暗的人。
3. 高中生:環境污染的罪魁是人類的不負責任行為。
4. 大學生:貪污腐敗是社會問題的罪魁之一。
5. 成年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是犯罪行為的罪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