齮齕
成語(Idiom):齮齕
發(fā)音(Pronunciation):yǐ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尖刻,刻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齮齕一詞來源于《論語·子路》中的一句話:“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其中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言不順”一詞就是齮齕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齮齕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言辭尖刻、刻薄,多用于貶義,表示對對方言辭的不滿或不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一個對話,其中孔子對子路的教導(dǎo)中提到了“言不順”的觀點,意思是說如果說話不合乎規(guī)范,那么事情就無法順利進行,從而引申出了齮齕一詞。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齮齕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jié)構(gòu)。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話總是那么齮齕,讓人很難接受。
2. 不要總是對別人齮齕,要學(xué)會友善相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齮齕”和“言不順”的意思,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嘴巴不順暢,發(fā)出的聲音很尖刻,就像是齮齕一樣。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他在《論語》中的教導(dǎo),以及其他與言辭相關(guān)的成語和俗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他老是對我說齮齕的話,讓我很傷心。
2. 初中生:班上有一個同學(xué)說話特別齮齕,大家都不喜歡和他交流。
3. 高中生:老師批評了他幾句,他就開始對老師齮齕了起來。
4. 大學(xué)生:這個辯論比賽中,選手們互相齮齕,氣氛很緊張。
5. 成年人:他的評論總是那么齮齕,讓人很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