謾妒
成語(Idiom):謾妒(màn dù)
發音(Pronunciation):màn d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對別人的成功或優點心生嫉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謾妒是由“謾”和“妒”兩個字組成。謾意為毀謗、誹謗,妒意為嫉妒、羨慕。謾妒指的是一種心生嫉妒之情,通過詆毀、中傷他人來減輕自己心中的不滿和妒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謾妒一詞常用于描述那些心胸狹窄、眼紅他人成功或優點的人。在生活中,當我們看到他人取得成就或擁有優點時,應該以欣賞和贊美的態度看待,而不是心生嫉妒之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董仲舒傳》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董仲舒擔任博士官時,有人嫉妒他的才能,于是誣陷他。董仲舒對此不以為意,他說:“謾言謾行,自有謾人。”這句話意味著謾妒的人只能通過說謊和誹謗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真正有才能的人不會受到他們的干擾。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謾妒屬于“動賓”結構,謾為動詞,妒為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成功引起了一些人的謾妒之情。
2. 不要對別人的優點心生謾妒,而是應該向他們學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謾妒這個詞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背后說著惡毒的話,詆毀他人,表示他對別人的成功心生嫉妒。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嫉妒和自卑情緒的知識,學習如何正確看待他人的成功和優點,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不會謾妒別人,他總是樂于分享自己的玩具。
2. 小學生:班級里有一個同學考了滿分,其他同學都很佩服他,沒有謾妒的情緒。
3. 初中生:有些同學因為嫉妒別人的成績而謾妒他們,這樣做是不正確的。
4. 高中生:在競爭激烈的高考中,一些學生會因為謾妒別人而產生壓力和焦慮。
5.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不要因為謾妒別人而失去自信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