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錮
成語(Idiom):頑錮(wángù)
發音(Pronunciation):wán g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固執地限制、束縛他人的行動或思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頑錮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頑指固執、執拗,錮指束縛、限制。頑錮形容人固執地限制、束縛他人的行動或思想,使其無法自由發展或表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頑錮一詞常用于描述個人或組織對他人的限制或束縛,尤其在政治、宗教、思想等領域中。它可以指責某人或某個集體的行為,暗示他們對他人的自由表達或發展進行了不合理的限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了一個關于頑錮的故事。昭公是魯國的君主,他有一個忠臣叫管仲。管仲在政治上有很高的才能,但是有一次他的意見與昭公不合,昭公因此囚禁了管仲。管仲在囚禁期間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最終昭公認識到了他的錯誤,釋放了管仲。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成語“頑錮”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頑錮”的結構是形容詞+動詞,其中形容詞“頑”表示固執執拗,動詞“錮”表示束縛限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頑錮思想阻礙了公司的發展。
2. 這個政權通過頑錮言論自由來控制民眾。
3. 不要被別人的頑錮觀念所束縛,要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頑錮”。可以想象一個固執的人被一把鎖鎖住,無法自由行動或思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成語的使用場景和故事起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此外,還可以了解其他相關的成語,如“束縛思想”、“限制自由”等,以擴展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不應該頑錮我們的創造力,應該鼓勵我們多想問題。
2. 初中生:家長不應該頑錮孩子的興趣愛好,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
3. 高中生:社會上存在著對個人思想的頑錮現象,我們應該努力爭取自由表達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