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途
基本解釋
(1).亦作“ 三涂 ”。佛教語。即火途(地獄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餓鬼道)。 晉 郗超 《奉法要》:“十惡畢犯,則入地獄。抵揬強梁,不受忠諫,及毒心內盛,狥私欺紿,則或墮畜生;或生蛇虺。慳貪專利,常苦不足,則或墮餓鬼……此謂三涂,亦謂三惡道。” 唐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三:“《四解脫經》以三途名火、血、刀也。” 明 汪廷訥 《獅吼記·冥游》:“三途渺渺苦無邊,長夜漫漫幾時曉。” 清 姚鼐 《羅兩峰鬼趣圖》詩:“幻作三途業,何異景罔兩。”
(2).指封建時代取得官職的三條途徑:舉薦、征辟、科甲。《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話説自 漢 以前,人才只是舉薦、征辟……自 唐 宋 以來,俱重科名。雖是別途進身,盡能致位權要,卻是惟以此為華美。往往有只為不得一第,情愿老死京華的。到我國朝初時,三途并用。”
成語(Idiom):三途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t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死后靈魂的三條去路,分別是往生極樂世界、轉世投胎和墮入地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途是佛教中關于人死后靈魂去向的概念。根據佛教信仰,人死后的靈魂會經歷三條去路。第一條是往生極樂世界,即生命得到解脫,進入佛教所說的極樂世界,享受無盡的幸福。第二條是轉世投胎,即靈魂在死后會再次投胎轉世,繼續輪回。第三條是墮入地獄,即靈魂因為罪孽深重而下地獄受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途一詞常用于描繪人死后的去路,也可用于比喻境況困難,前途未卜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途的概念起源于佛教。根據佛教教義,人生存在著輪回轉世的循環,靈魂會根據前世的因果報應而去向不同的地方。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途的結構是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人生道路岌岌可危,仿佛走到了三途的交叉口。
2. 在人生的三途之間,我們應該做出正確的選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途的三個字拆分開來記憶。將“三”字與三個去路聯系起來,將“途”字與道路聯系起來,這樣可以更容易記憶三途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更多關于佛教信仰和輪回轉世的知識,了解更多有關三途的細節。
2. 學習其他與死亡和靈魂有關的成語,例如“生死未卜”、“一命歸西”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聽說過三途,那是人死后的三條道路。
2. 初中生:我希望來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不是轉世投胎或墮入地獄。
3. 高中生:三途是佛教的概念,代表著人死后的去向,是一個哲學性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