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詬
基本解釋
古代傳說中的大力士。《莊子·天地》:“ 黃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 喫詬 索之而不得也。” 陸德明 釋文:“喫,口懈反。詬,口豆反。 司馬 云:‘喫詬,多力也。’” 唐 賈餗 《百步穿楊葉賦》:“克中之時, 喫詬 不能以施力。”一說善言力諍者。
成語(Idiom):吃詬
發音(Pronunciation):chī g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吃詬指接受批評或指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吃詬是指接受別人的批評或指責,不以為意或不計較。這個成語源于古代的一個故事,故事中有一個人向他人提出批評,但被批評的人卻對此不以為然,表示不會受到影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吃詬這個成語多用于形容一個人能夠接受批評或指責,不因此而生氣或計較。可以用于表達一個人的胸懷寬廣和心態成熟,也可以用于勸告他人要能夠接受批評,不要因此而動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古代有一個叫庖羲的人,他是古代的一位著名廚師。有一次,庖羲在做菜時,被一個路人指責做菜不好吃。庖羲聽后,不僅沒有生氣,還笑著接受了這個批評。這個故事流傳開來,后來人們用“吃詬”來形容能夠接受批評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吃詬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吃”是動詞,表示接受;“詬”是賓語,表示批評或指責。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很能吃詬的人,不管別人怎么批評他,他都能夠保持平靜。
2. 領導的批評對于我們來說是寶貴的,我們要學會吃詬,不斷進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吃東西的時候,突然有人對他指責或批評,但他卻毫不在意,繼續吃東西。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吃詬”,還有一些類似意思的成語,如“吃苦耐勞”、“吃虧上當”等,都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心態和態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想成為一個能夠吃詬的人,不管老師怎么批評我,我都會認真改正。
2. 初中生:在學校里,我們要學會吃詬,接受老師和同學的批評,不斷提高自己。
3. 高中生:面對考試失敗,我們要能夠吃詬,不氣餒,努力找到不足之處并改進。
4. 大學生:在社會工作中,我們要學會吃詬,接受領導和同事的意見,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