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目
基本解釋
◎ 孔目 kǒngmù
[small official] 古代職掌文書事務的小官吏
詳細解釋
(1).檔案目錄。 隋煬帝 《答智顗蔣州事書》:“本敕所司,具條孔目,無慮零漏。” 唐 劉知幾 《史通·題目》:“至 范曄 舉例,始全録姓名,歷短行於卷中,叢細字於標外,其子孫附出者,注於祖先之下,乃類俗之文案孔目,藥草經方,煩碎之至。”《舊唐書·憲宗紀上》:“其送印及呈孔目唱案授案,皆尚書郎為之。”
(2).指(財物)清單。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二:“時 少游 出軍五十里,日午不得食,遂行掠, 瓜州 、 揚子 ,鷄犬無遺。鹽鐵使御史中丞 包佶 ,以財帛一百八十疋轉輸入京, 少游 自盡取之。 佶 自詣 少游 止之。 少游 長揖,而遣幕佐責 佶 揚子院 財帛孔目。”
(3).舊時官府衙門里的高級吏人。掌管獄訟、帳目、遣發等事務。始于 唐 代。《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十載》:“﹝ 安祿山 ﹞有輕中國之心。孔目官 嚴莊 、掌書記 高尚 因為之解圖讖,勸之作亂。” 胡三省 注:“孔目官,衙前吏職也。 唐 世始有此名,言凡使司之事,一孔一目,皆須經由其手也。”《水滸傳》第三十回:“廳上知府一力與他做主,定要結果 武松 性命,只有當案一箇 葉孔目 不肯。”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四六章:“在 元 代,孔目原是可以左右官府的。”
(4). 清 代在翰林院中置孔目,為低級事務官。
孔目(kǒng mù)
發音:kǒng mù
基本含義:指一門學問或專業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詳細解釋:孔目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它的基本含義是指一門學問或專業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它可以用來描述一門學科的課程設置、學習要點以及考試內容等方面的內容。
使用場景:孔目這個成語通常用于教育和學習的場景,可以用來描述學科的教學內容、考試要求、學習重點等。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的知識廣度和深度。
故事起源:孔目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他下令將各國的經書焚毀,統一成一套標準的經典課程。這一套經典課程被稱為“孔目”,其中的“孔”是指孔子,表示這套課程是按照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來制定的。
成語結構:孔目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的“孔”是主語,“目”是謂語,表示學習的內容和要求。
例句:
1. 這門課程的孔目非常全面,涵蓋了該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
2. 學習一門學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深入研究其孔目。
記憶技巧:可以將“孔目”這個成語與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另外,也可以通過將“孔目”與學習的內容和要求聯系起來,形成關聯記憶。
延伸學習:如果你對中國的古代教育和經典課程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古代中國的經典課程設置和教育制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學校的孔目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等多門學科。
2. 初中生:為了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我們需要仔細研究科學課程的孔目。
3. 高中生:高考的孔目對我們的學習進度和復習計劃有很大的影響。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不斷擴展自己的孔目,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