刳松
成語(Idiom):刳松 (kū sōng)
發音(Pronunciation):kū s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事物極其陳舊破敗,不能再修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刳松源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刳松而爨之,豈不痛哉?”意為把松木剖開燒柴,這樣做不僅痛苦,而且毫無價值。后來,刳松被引申為修復不了的破敗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物品、建筑、制度等陳舊破敗,無法修復或改進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刳松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則典故。相傳,春秋時期的魯國宣公,為了治理國家,決定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改革。他命令將宮殿里的陳舊家具和建筑物全部拆除,然后進行修復和更新。然而,在拆除過程中,有人提議將拆下來的松木燒成柴火。宣公聽后,發出了“刳松而爨之,豈不痛哉?”的感慨,意思是說這樣做不僅痛苦,而且沒有任何價值。于是,這個故事就演變成了成語“刳松”。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古老的廟宇已經刳松一半,無法修復了。
2. 這部手機已經刳松了,再也無法使用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刳松的故事情節,想象宣公在拆除過程中的痛苦和失望,以及無法修復的破敗狀態。可以將“刳松”與“破敗無法修復”這個意思進行關聯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破敗無法修復相關的成語,如“朽木不可雕也”、“畫餅充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玩具已經刳松了,不能再修了。
2. 初中生:這幢樓已經刳松一半,看起來很陳舊。
3. 高中生:這部電腦的硬盤已經刳松了,無法恢復數據。
4. 大學生:這個制度已經刳松,需要進行全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