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父
基本解釋
亦稱“ 支甫 ”。亦稱“ 支伯 ”。古代賢士,全稱為 子州支父 。或說姓 子 名 州 ,字 支父 。《莊子·讓王》:“ 堯 以天下讓 許由 , 許由 不受。又讓於 子州支父 , 子州支父 曰:‘以我為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舜 讓天下於 子州支伯 。 子州支伯 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陸德明 釋文引 李頤 曰:“ 支父 ,字也,即 支伯 也。”《漢書·古今人表》分人物為九等,列 子州支父 為第二等“上中仁人”。《后漢書·周磐傳》:“昔 方回 、 支父 嗇神養和,不以榮利滑其生術。” 三國 魏 阮籍 《為鄭沖勸晉王箋》:“大 魏 之德,光于 唐 虞 ,明公盛勛,超于 桓 文 。然后臨滄洲而謝 支伯 ,登 箕山 以揖 許由 ,豈不盛乎!”《三國志·魏志·文帝紀》“以肅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獻帝傳》:“昔 堯 讓天下於 許由 、 子州支甫 , 舜 亦讓于 善卷 、 石戶之農 、 北人舞擇 ,或退而耕 潁 之陽,或辭以幽憂之疾。”《陳書·高祖紀下》:“朕東西退讓,拜手陳辭,避 舜子 於 箕山 之陽,求 支伯 於滄洲之野。”
成語(Idiom):支父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f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兒子娶妻后,對兒子的照顧和關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支父”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婚姻觀念,表示兒子娶妻后,應當對兒子的照顧和關懷。這是一種家庭觀念的體現,強調兒子娶妻后家庭的延續和傳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兒子結婚后,兒子的妻子得到公婆的照顧和關懷。也可以用來形容兒子娶妻后,父親仍然對兒子的生活和事業給予支持和關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和家庭觀念。在古代,兒子娶妻后,父母會繼續關心兒子的生活,并給予經濟和精神上的支持。這種觀念被視為一種傳統美德,體現了家庭的溫暖和團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支”表示支持、關懷,“父”表示父親。通過這兩個字的組合,形成了“支父”的含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兒子結婚后,父親依然關心他的生活和事業,真是個好“支父”。
2. 他兒子工作辛苦,但父親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支父”與兒子結婚后的家庭關系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父親在兒子結婚后繼續關心和支持兒子的情景,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和婚姻制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家庭關系相關的成語,如“恩愛夫妻”、“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爺爺奶奶對我媽媽很好,真是好的“支父”。
2. 初中生:我喜歡看《爸爸去哪兒》,里面的爸爸們都是好的“支父”。
3. 高中生:兒子考上大學后,父母仍然給予他“支父”的關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