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丁
基本解釋
舊指抗暴自衛的地方組織的兵丁。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書》:“臣居 廬陵 ,往往有寇警,則鄉里又起所謂義丁者。” 明 高啟 《廣陵孫孝子愛日堂》詩:“城中義丁一百萬,坐委溝谿不成用。”
成語(Idiom):義丁(yì dīng)
發音(Pronunciation):yì d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義務勞動者;志愿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義丁是指自愿為公共利益或社會事業而工作的人。他們不為金錢報酬,而是出于自愿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主動參與到各種志愿活動中,為社會做貢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為社會做貢獻的人。也可以用來表達對志愿者的贊美和敬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七年》記載了一個古代的故事。春秋時期,齊國國君昭公命令百姓修筑城墻,但是百姓都不愿意參與,只有一個叫義丁的人自愿前來勞動。義丁不求回報,只是出于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感,他的行為感動了昭公,也激勵了其他人紛紛加入,最終完成了修筑城墻的任務。從此以后,義丁成為了代表自愿勞動和為社會奉獻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字組成,義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真正的義丁,經常參加各種志愿活動。
2. 他們是義丁,為了保護環境,每個周末都會去清理公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穿著工作服的人,背上寫著“義丁”,他正積極地參與志愿工作,為社會做貢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更多關于志愿者和公益事業的信息,深入了解義丁的精神和價值。
2. 參與志愿活動,親身體驗成為一名義丁的感受。
3. 學習其他與義丁相關的成語,如“志愿者”、“奉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長大后成為一名義丁,為社會做貢獻。
2. 初中生:我們班組織了一次義丁活動,一起去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
3. 高中生:志愿者是社會的義丁,他們默默無聞地為社會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