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涸轍枯魚
發音(Pronunciation):hé zhé kū y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水泥干涸,車轍中的魚都枯死了,比喻情況極端、絕望無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涸:干涸;轍:車輪碾過的痕跡;枯魚:干死的魚。比喻事物到了極點,沒有了生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事物在某個方面已經達到了極點,無法再繼續發展或改變的情況下,表示絕望無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寫了一篇名為《歸園田居》的文章,其中有一句“涸轍之鮒,焉可復生?”意思是車轍中的魚已經干死了,怎么可能復活呢?這句話后來被引申為成語“涸轍枯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涸轍”和“枯魚”兩個成語組成,用以形容事物到了極點,沒有了生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項目已經失敗了,現在已經是涸轍枯魚了。
2. 經過長期的努力,他的夢想已經涸轍枯魚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涸轍中的魚已經干死了,表示事物已經到了極點。可以通過想象車轍中的干死的魚來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作品,特別是《歸園田居》這篇文章,以了解更多關于“涸轍枯魚”的背景故事和相關內容。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今天的運動會成績涸轍枯魚,一點兒獎牌都沒有。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考試我沒有復習,結果成績涸轍枯魚,非常差。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努力毫無回報,夢想已經涸轍枯魚了。
4. 大學生(19-22歲):這個項目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效果卻涸轍枯魚,非常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