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蔽
通蔽(tōng bì)
發音:tóng bì
基本含義:指能夠通行、穿透的東西被遮擋或阻擋住了。也比喻言論、信息受到限制或封鎖。
詳細解釋:通蔽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通指能夠流通、傳達的意思,蔽表示被遮擋、阻擋的意思。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信息、言論被限制、封鎖的情況。在現代社會中,通蔽常常用來形容言論受到限制、信息受到封鎖的情況,特別是在網絡時代,通蔽的現象更加普遍。
使用場景:通蔽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各種被限制、被封鎖的情況。比如,當一個人的言論受到壓制,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可以使用通蔽來形容這種情況。另外,當某個信息被屏蔽、刪除或封鎖時,也可以使用通蔽來描述這種現象。
故事起源:通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七年》這篇古代文獻中。故事中,晉國的公子重耳想要逃離殘暴的母親,但是他的行蹤被人發現后,母親就派人在重耳的逃亡路線上設下了很多阻礙,讓重耳無法順利逃脫。在這個故事中,通蔽形象地描繪了重耳的逃亡路線被阻擋的情景。后來,通蔽逐漸引申為言論、信息受到限制、封鎖的意思。
成語結構:通蔽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通和蔽分別表示能夠流通、傳達和被遮擋、阻擋的意思。
例句:
1. 他的言論受到了通蔽,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
2. 這個消息被通蔽了,大家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
記憶技巧:記憶通蔽這個成語可以通過將通和蔽兩個字聯想起來。通可以聯想到信息流通、傳達的意思,而蔽可以聯想到被遮擋、阻擋的意思。通過將這兩個意思結合在一起,就可以理解通蔽的含義。另外,可以通過構造一些例句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如果想進一步學習關于通蔽的知識,可以了解一些相關的成語,比如“言論自由”、“信息自由”等。同時,也可以了解一些與通蔽相關的社會、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的手機被通蔽了,不能上網玩游戲了。
初中生:老師在課堂上對我們的言論進行了通蔽,不能隨便發表意見。
高中生:這個新聞被通蔽了,大家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
大學生:在這個國家,言論自由受到了通蔽,人們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