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醆
鸚鵡醆(yīng wǔ zhěn)
發(fā)音(Pronunciation):yīng wǔ zhě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說話模仿得非常逼真,像鸚鵡一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鸚鵡是一種能夠模仿人類說話的鳥類,而醆(zhěn)則表示模仿得非常逼真。因此,“鸚鵡醆”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說話時,模仿得非常逼真,幾乎無法分辨真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模仿他人的口音、語調(diào)或者說話方式非常像原來的那個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鸚鵡醆》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楊慎《呂洞賓傳》一書中。故事中,呂洞賓化身為鸚鵡,模仿了一個人的聲音。這個故事成為后來“鸚鵡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鸚鵡+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英語發(fā)音太好了,簡直像是鸚鵡醆一樣。
2. 她的演技非常出色,能夠鸚鵡醆地模仿各種人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鸚鵡醆”這個成語與鸚鵡模仿人說話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生動的形象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模仿、說話相關的成語,如“學舌鳥”、“如癡如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妹妹的英語發(fā)音非常像鸚鵡醆,每次聽她說英語都覺得很有趣。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模仿能力很強,能夠鸚鵡醆地模仿各種名人的聲音。
3. 高中生(16-18歲):他在話劇演出中扮演了一個外國人角色,通過鸚鵡醆般的模仿,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