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犧
基本解釋
身披彩繡以備宰殺供祭祀用的牛。語本《莊子·列御寇》:“或聘於 莊子 , 莊子 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叔,及其牽而入於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后用以喻仕宦雖享厚祿,終必罹禍。 明 唐順之 《聞石屋彭君置生棺有感為賦四詩》之一:“文犧幸知免,行蟻待相親。”
成語(Idiom):文犧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x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武之間的犧牲和平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犧一詞由“文”和“犧”兩個字組成。其中,“文”指文化、文學、文明等,代表知識和文化的一面;“犧”指犧牲,代表為了某種目的而放棄或損失某些東西。文犧的含義是指在文化和軍事之間存在一種平衡和犧牲,即為了保護和發展文化,必須在必要時犧牲一些軍事力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犧一詞常用于描述文化與軍事、知識與力量之間的關系。它可以用來指代在追求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在保護文化的同時妥善處理軍事和力量的問題。也可以用來形容在軍事行動中,為了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必須做出一些犧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犧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兵法和文化傳統。在古代,文化和軍事都被視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保護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國家需要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然而,為了培養和傳承文化,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資源。因此,文犧一詞就形成了對這種平衡和犧牲的描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犧是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需要實現文犧,既要保護和發展文化,也要確保國家的安全。
2. 這個國家非常注重文犧,在軍事發展的同時,也不忽視了文化的傳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文犧”的方法可以是將其拆解成兩個部分,分別記憶“文”和“犧”的含義。同時,可以將其與保護文化和軍事平衡的概念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文犧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兵法和文化傳統,了解文化與軍事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在追求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保持平衡和犧牲。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學好知識,也要鍛煉身體,實現文犧的平衡。
2. 初中生:在歷史課上,老師告訴我們要學會文犧,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3. 高中生:在國際關系中,文犧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在保護本國文化的同時,保持軍事力量的平衡。
4. 大學生:研究文犧的意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化與軍事之間的關系,對于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