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歷
成語(Idiom):披歷(pī lì)
發音(Pronunciation):pī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揭露真相,公開歷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披歷是指揭露真相,公開歷史,讓人們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和真實情況。它常用于描述揭發某人的不良行為,公開某個事件的真相,或者展示歷史上的某個重要事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披歷常用于新聞報道、歷史研究、社會批評等領域。它可以用來描述媒體公開揭發某個丑聞,學者研究歷史文獻揭示某個事件的真相,或者公眾對某個事件進行批評揭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披歷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主父偃的人在楚國擔任官職期間,因揭發國家內部的腐敗現象,受到了貴族的排擠和迫害。他披露了貴族的丑行,公開了歷史,為后世樹立了榜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披歷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披”和名詞“歷”組成。動詞“披”表示揭開、公開,名詞“歷”表示歷史。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記者披歷了那個政治丑聞,讓公眾了解了真相。
2. 歷史學家通過研究文獻披歷了這段歷史事件的真實面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披歷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把歷史的面紗披開,揭示出歷史的真相。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披露真相的重要性,了解歷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辨別真假信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勇敢披歷,不要相信謠言。
2. 初中生:我們要學會獨立思考,披歷事實真相。
3. 高中生:歷史課上,老師披歷了那個重要事件的背后故事。
4. 大學生:作為年輕人,我們應該關注社會問題,勇敢披歷不公正現象。
5. 成年人:媒體的責任就是披歷真相,讓公眾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