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
基本解釋
(1).不守常道;不合準則。《書·康誥》:“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自作不典,式爾。” 曾運乾 正讀:“典,法也。”《漢書·敘傳下》:“皆陷狂狷,不典不式。” 顏師古 注:“典,經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古三·宋祠祿》:“此蓋 安石 增置之法,非祖宗故事,然終 宋 之世不改,亦不典甚矣。”
(2).不典雅,粗俗。《梁書·馬仙琕傳》:“初, 仙琕 幼名 仙婢 ,及長,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云。” 金 王若虛 《文辨》:“ 王元之 《待漏院記》文殊不典,人所以喜之者,特取其規諷之意耳。”
成語(Idiom):不典
發音(Pronunciation):bù d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合適或不符合規范的行為或言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典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來形容某種行為或言論不符合道德規范、不合適或不得體。它強調了行為或言論的不正當性和不合理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典常用于批評或指責某人的行為或言論不端正、不得體,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不合適的舉止或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典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在古代,人們非常注重禮儀和道德規范,不論在言談舉止還是行為舉止上都有一定的規定和標準。因此,如果有人的行為或言論不符合這些規范,就會被批評為“不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典是由“不”和“典”兩個字組成的,其中“不”表示否定,而“典”表示規范或準則。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論不典,完全不考慮他人的感受。
2. 這種行為是不典的,違反了社會道德。
3. 老師批評他的舉止不典,影響了整個班級的形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不典這個成語:將“不”和“典”兩個字分開來記憶,不表示否定,典表示規范。可以想象一個人在不遵守規范的情況下被否定,從而形成了不典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文化中的道德規范和禮儀習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不典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舉止不典,老師批評了他。
2. 初中生:他的言論不典,有些人對他的看法改變了。
3. 高中生:他的行為不典,給整個學校帶來了負面影響。
4. 大學生:他的舉止不典,失去了很多機會。
5. 成年人:我們應該遵守社會的道德規范,不要做出不典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