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民
基本解釋
為民之長;官長。古指天子、諸侯,后泛指地方官吏。《禮記·緇衣》:“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壹。”《孔子家語·入官》:“上者尊嚴而危,民者卑賤而神。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必明此之要。” 宋 蘇轍 《郭逵自致仕起知潞州》:“擢從解組之餘,復寄長民之任。”
成語(Idiom):長民
發音(Pronunciation):cháng m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行為端正,能夠為民眾做出貢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長民一詞由“長”和“民”兩個字組成。其中,“長”意為長大、成長,也可指長期、長久;“民”指人民、百姓。長民一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能夠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為,能夠為人民做出貢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長民一詞多用于表揚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行為端正,具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可以用來形容政治家、社會活動家、慈善家等有為人民做出貢獻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長民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三年》:“君子長民,而師之以禮。”意思是君子要長期培養百姓的美德,以禮儀來教化人民。后來,長民一詞逐漸演變為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行為端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長民之才,為人民做出了很多貢獻。
2. 這位教授不僅在學術上有成就,而且品德高尚,真是一個長民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長民一詞拆分為“長”和“民”兩個字,聯想“長期培養人民的美德”。同時,可以通過記憶例句和使用場景來加深對長民一詞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其他成語,如“忠孝兩全”,“仁者愛人”等,來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價值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長大后成為一個長民之人,為人民做出貢獻。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向長民學習,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和行為。
3. 高中生:長民是一個崇高的目標,我們應該為之努力奮斗。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要努力學習知識,培養自己的品德,成為長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