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即
基本解釋
不就。《左傳·昭公元年》:“民叛,不即其事。” 楊伯峻 注:“即,就也。” 漢 趙曄 《吳越春秋·闔閭傳》:“今子與神鬭於水,亡馬失御,又受眇目之病,形殘名勇,勇士所恥,不即喪命於敵而戀其生,猶傲色於我哉!”《隋書·禮儀志一》:“望是不即之名,豈容局於星海,拘於岳瀆?”
成語(Idiom):不即
發音(Pronunciation):bù j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同即合,指兩種事物或觀點不能合并在一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即是由“不”和“即”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不”表示否定,表示兩者不能合并;“即”表示立即,表示兩者不能立即合并。不即的含義是指兩種事物或觀點不能合并在一起,彼此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和不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即常用于描述兩種不同的觀點、立場或目標之間的差異和不同之處。可以用來表示兩種事物不能互相融合或達成共識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兩個人的意見不一致,無法達成一致的共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即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僖公十六年》。當時,齊國的國君僖公決定要攻打晉國,但有一位大臣季文子卻持不同意見,他認為齊國應該與晉國和解,而不是繼續戰爭。季文子在朝會上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但遭到了僖公的反對。季文子堅持己見,表示自己的意見與僖公不同,不能合并在一起。這就是不即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即是由“不”和“即”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的觀點不即,無法達成一致。
2.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意見不即,需要進一步討論。
3. 雖然他們都是朋友,但他們的興趣愛好不即,所以很少一起出去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即與“不同即合”相對應來記憶。不即表示兩者不能合并在一起,有明顯的區別和不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不即相關的成語,如“異曲同工”、“各有千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兩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即,一個喜歡畫畫,一個喜歡踢足球。
2. 初中生:我們班上同學對于這個問題的看法不即,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反對。
3. 高中生:在這個論壇上,大家的觀點不即,爭論得很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