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節
基本解釋
(1).三惡人。指 蚩尤 、 五觀 、 殷紂 。《逸周書·嘗麥》:“諸正敬功,爾頌審三節。” 孔晁 注:“三節, 蚩尤 、 五觀 、 殷紂 也。” 五觀 , 夏 啟 之子。
(2).三鎮節度使。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新舊五代史五·三節》:“ 開平 四年, 鏐 ( 錢鏐 )游衣銀軍,作還鄉歌曰:‘三節還鄉兮掛錦衣。’三節者, 鏐 在 唐 已領 鎮海 鎮東 兩軍節度,入 梁 又兼 淮南 也。”
(3).三段。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歷代漕運考》:“ 唐 時漕運,大率三節, 江 淮 是一節, 河南 是一節, 陜西 到 長安 是一節。”
(4).舊俗稱端午、中秋、春節為三節。舊時工商界多于三節結算賬目。 老舍 《駱駝祥子》四:“車租,他的比別家的大,可是到三節他比別家多放著兩天的份兒。”
成語(Idiom):三節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三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節是指中國的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三個節日。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民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之一。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農事節日,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人們會舉行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也是紀念屈原的節日,人們會劃龍舟、吃粽子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中國,三節是全國性的傳統節日,人們會放假回家與家人團聚,共度節日。在與中國人交流時,可以提到三節來了解中國文化和傳統習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節的起源與中國的傳統民俗和歷史有關。春節起源于古代中國的年節,中秋節起源于古代中國的農耕文化,端午節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屈原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節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是中國的三節。
2. 我們全家人都會在三節的時候聚在一起過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個節日的特點和日期進行記憶。比如,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有煙花爆竹和紅包;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有賞月和吃月餅;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有劃龍舟和吃粽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每個節日的起源、習俗和文化意義,以及其他中國傳統節日。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過三節,因為可以收到很多紅包。
2. 初中生:每年的三節,我都會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
3. 高中生:三節是我最期待的時候,可以放松一下,享受美食和家庭的溫暖。
4. 大學生:三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