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怪
基本解釋
(1).舊指樹木變成的妖怪。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一:“水石之怪為龍罔象,木之怪為躨魍魎。”《景德傳燈錄·智封禪師》:“ 秀師 問曰:‘汝名 降魔 。此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邪?’”
(2).指樹木生枝、開花、結果等方面的異常現象。《清史稿·災異志三》:“《洪范》曰:‘木曰曲直。’木不曲直,則為咎徵。凡恆雨、狂人、服妖、鷄禍、鼠妖、木冰、木怪、青眚、青祥,皆屬之於木。”
成語(Idiom):木怪(mù guài)
發音(Pronunciation):mù gu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呆板、木訥,缺乏靈活性和機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木怪是由“木”和“怪”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形容人的舉止、言談呆板、缺乏靈活性和機智。比喻人的思維僵化,缺乏應變能力和創造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在處理問題、應對困境時缺乏靈活性和機智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性格呆板、不善交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木怪”最早見于《后漢書·班超傳》。班超是東漢末年的一位著名將領,他在邊境鎮守期間,曾多次出使匈奴,與匈奴單于進行外交談判。有一次,班超與匈奴單于進行談判時,匈奴單于問班超:“你是中國的使者,為什么長得像個木頭人?”班超回答說:“這是因為我是中國人,我們中國人就是這樣。”從此,“木怪”一詞就被用來形容人呆板、缺乏機智的樣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木”和“怪”兩個字組成,為形容詞短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知識淵博,但在處理問題上總是顯得木怪。
2. 這個演講者的表達方式太木怪了,聽眾們都不感興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那里,動也不動,就像一塊木頭一樣,然后想象他的腦袋上有一個問號,表示他對問題一無所知,不知道如何應對。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住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呆若木雞”、“木訥不語”等,來擴展對形容人呆板、缺乏靈活性的詞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回答總是那么木怪,讓人覺得他不太聰明。
2. 初中生:他在班級活動中總是木怪一樣,不懂得與大家互動。
3. 高中生:面對考試的問題,他顯得有些木怪,沒有靈活的思維和應變能力。
4. 大學生:在面試中,如果回答問題時顯得木怪,可能會給面試官留下不好的印象。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