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巴
基本解釋
[釋義]
(形)失去水分而凝結變硬。
[構成]
附加式
[例句]
這花都干巴了。(作謂語)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口] dried up; shrivelled; wizened
詳細解釋
◎ 干巴 gānba
(1) [wizened;dried up]
(2) 因脫水而收縮變硬
大豆莢兒都曬干巴了
(3) 皮膚因缺脂肪而顯得皺縮,不光滑
(4) [shrivelled]∶皺縮起來或被皺縮起來
人老了,皮膚就干巴了
(1).干硬的餅狀食物。《西游記》第十三回:“那 伯欽 另設一處,鋪排些沒鹽沒醬的老虎肉……點剁鹿肉、乾巴,滿盤滿碗的陪著 三藏 吃齋。”
(2).因失去水分而收縮。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六:“太陽燥熱……苞米的紅纓一半干巴了?!?楊朔 《桃樹園》:“ 石老海 病的有年數了,半身不遂,兩條腿瘦得就象那干巴樹枝,癱在炕上不能動彈。”
(3).指語言文字枯燥單調。 茹志鵑 《新當選的團支書》:“寫完后自己看看又覺得太生硬,太干巴,于是撕掉重新再來。” 黃宗英 《大雁情》:“我實在不會寫文章,挺生動的事兒,讓我一寫就干巴了?!?/p>
成語(Idiom):干巴
發音(Pronunciation):gān bā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干燥、干癟,沒有水分或充實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干巴一詞可以用來形容物體的狀態,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外貌或精神狀態。在物體方面,干巴表示干燥、干癟、不新鮮的狀態;在人的方面,干巴表示憔悴、疲倦、沒有活力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干燥的食物、植物、皮膚、地面等物體,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面容、神態等。此外,干巴還可以用來形容某些事物缺乏活力、充實或新鮮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干巴的起源故事并不明確,但這個成語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如《紅樓夢》中有“干巴巴的話兒”一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干巴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干”和“巴”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塊面包已經干巴巴的了,不好吃。
2. 他干巴巴地站在那里,一副疲倦的樣子。
3. 這些植物缺乏水分,都變得干巴巴的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干巴巴與“干燥”、“干癟”等詞語聯系起來,形成聯想記憶,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與干巴相關的其他成語,如“干癟如柴”、“干癟無力”等,進一步擴充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蘋果看起來干巴巴的,沒有水分。
2. 初中生:他看起來很干巴,一點精神都沒有。
3. 高中生:這篇文章寫得太干巴了,缺乏情感和生動性。
4. 大學生:這個項目的計劃太干巴巴了,需要加入一些創新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