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隸
成語(Idiom):余隸
發(fā)音(Pronunciation):yú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剩余的奴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剩下的奴隸,比喻殘余的勢力或余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歷史上的殘余勢力或不好消除的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宣公二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故事發(fā)生在魯國,當時宣公二年,魯國國君宣公去世,由于國君喪位,原本屬于國君的奴隸也失去了主人。這些奴隸中的一部分成為了其他人的奴隸,而剩余的奴隸則成為了無主之物,被稱為“余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謂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組織是被打散了,但還有余隸在外。
2. 盡管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但仍有一些余隸存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奴隸相關的形象進行聯(lián)想,例如想象一個奴隸被解放后,剩下的一部分奴隸還在原地徘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古代奴隸制度的歷史知識,以及與其相關的成語和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10歲):我看了一本關于古代的故事,里面提到了“余隸”這個詞語。
2. 初中生(11-14歲):歷史課上老師講了關于奴隸制度的內容,其中提到了“余隸”這個成語。
3. 高中生(15-18歲):讀到了一本歷史小說,書中描寫了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余隸”問題。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研究歷史文獻時,發(fā)現(xiàn)了一些關于“余隸”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