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樲
成語(Idiom):荊樲(jīng lè)
發音(Pronunciation):jīng l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心膽怯,膽小怕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荊樲是由“荊”和“樲”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荊,指的是一種荊棘叢生的植物,象征著危險和困難;樲,指的是一種小樹木,象征著柔弱和脆弱。荊樲合在一起,形容人膽小怕事,不敢面對困難和挑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膽小怕事的人,也可以用來批評某人懦弱、無勇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劉敬傳》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劉敬被封為燕王后,對于自己的新職位感到膽怯,不敢接受。他的朋友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說:“草木之樲,荊棘之樲,皆可為繩系之。君何以為樲,而懼繩系之?”意思是說,荊棘和小樹木都可以做成繩子,你為什么怕被繩子綁住呢?劉敬看了這封信后,鼓起勇氣接受了新的職位,所以后來人們就用“荊樲”來形容膽怯、膽小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謂語 + 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荊樲之人,連個小挑戰都不敢面對。
2. 不要總是荊樲,要敢于面對困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荊棘和小樹木,想象一個膽小怕事的人在面對荊棘叢生的困難時,害怕得連小樹木都不敢接近。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勇氣、膽識相關的成語,如“膽大包天”、“毛骨悚然”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荊樲之人,連個小考試都不敢參加。
2. 初中生:她是個荊樲之人,連個演講比賽都不敢報名。
3. 高中生:他是個荊樲之人,連個自主招生考試都不敢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