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入
基本解釋
佛教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為內六入,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為外六入;六根、六塵互相涉入,即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而生六識。《文選·王屮<頭陁寺碑文>》:“氣茂三明,情超六入。” 李善 注:“《維摩經》曰: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 章炳麟 《無神論》:“彼固以為世界自盲動而成,此則竊取十二緣生之説,盲即無明,動即是行,在一切名色六入之先,是以為世界所由生也。”
成語(Idiom):六入
發音(Pronunciation):liù r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六種入口,比喻對事物進行全面、周密的考慮和處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六入是指六種入口,即眼入、耳入、口入、鼻入、身入、心入。眼入指通過觀察來了解事物;耳入指通過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來了解事物;口入指通過言語來了解事物;鼻入指通過嗅覺來了解事物;身入指通過親身經歷來了解事物;心入指通過內心的感受和理解來了解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時,可以運用六入的方法,全面考慮事物的各個方面,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此外,六入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能夠全面、周密地思考問題,具備較高的分析能力和判斷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六入最早出自《論語·子罕第十一》:“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其中,“日三省吾身”即指通過六入的方法來反省自己的言行。后來,人們將六入作為一種充分思考問題的方法,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六入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做決策之前,我們要六入思考,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現象。
2. 他是一個善于六入思考的人,所以在工作中總能夠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六入的每個字與其對應的入口進行聯想,如將“眼入”聯想為通過眼睛觀察事物,將“耳入”聯想為通過耳朵聽取他人的意見,以此類推。通過聯想的方法,可以幫助記憶和理解六入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六入的具體運用方法,了解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六入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寫作文時,要六入思考,從不同角度來描述事物。
2. 初中生:老師教我們要用六入的方法來分析問題,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3. 高中生:在選擇專業時,我要六入思考,考慮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未來發展前景。
4. 大學生:在做研究時,我會用六入的方法來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以獲得準確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