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軀
成語(Idiom):麋軀
發音(Pronunciation):mí q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動物瘦弱無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麋軀是由麋和軀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麋是一種野生動物,形狀像鹿,但比鹿小。軀指人或動物的身體。麋軀合在一起形容人或動物的身體瘦弱無力,喪失了正常的力量或健康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多用于形容人或動物因為疾病、饑餓、衰老等原因而身體虛弱,沒有精神和力量。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身體不健康,或者一個組織、團隊的實力不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麋軀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定公十七年》。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定公病重,無法親政。定公的臣子田忌前去探望,看到定公病得非常嚴重,于是告訴定公:“君之麋軀將有所歸。”這里的麋軀比喻定公的身體已經虛弱到了無法康復的地步。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是“麋軀”,其中麋指動物的名字,軀指人或動物的身體。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多年的病痛,如今已是麋軀一樣,無法自理。
2. 這只老虎被長時間囚禁,現在已經麋軀不堪,無法再狩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麋軀”拆分為“麋”和“軀”兩個字,聯想到麋鹿的身體瘦弱無力,就可以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麋鹿的知識,包括它的外貌、生活習性等,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麋軀”這個成語的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只小貓因為饑餓,變成了麋軀,可憐極了。
2. 初中生:老師講課太枯燥了,同學們都變成了麋軀,無精打采的。
3. 高中生:這個運動員因為長時間的訓練,身體已經麋軀不堪,需要休息一段時間。
4. 大學生:這個部門的實力已經麋軀不堪,需要進行改革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