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節
基本解釋
◎ 大節 dàjié
(1) [matter of honor;matter of principle]∶高尚的節操
(2) [important feast]∶重要的節日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節操) political integrity
詳細解釋
(1).基本的法紀;綱紀。《左傳·昭公元年》:“國之大節有五,女皆奸之。畏君之威,聽其政,尊其貴,事其長,養其親,五者所以為國也。” 晉 陸機 《豪士賦》:“人主操其常柄,天下服其大節。” 唐 王勃 《拜南郊頌序》:“觀天地之至道,考皇上之大節。”
(2).指基本的法則。《淮南子·說林訓》:“冬有雷電,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勢不易,小變不足以妨大節。”
(3).關系存亡安危的大事。《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何晏 集解:“大節,安國家,定社稷。”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但遇到大節臨頭的時候,你卻要絲毫也不茍且、不遷就。”
(4).臨難不茍的節操。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忠義》:“ 姚思廉 不懼兵刃,以明大節,求諸古人,亦何以加也!” 陳毅 《紀念李大釗同志殉難三十周年》詩:“就義從容甚,大節凜不辱。”
(5).高遠宏大的志節、節概。《后漢書·馬援傳》:“﹝ 劉秀 ﹞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 高帝 同。” 宋 蘇軾 《伊尹論》:“辨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節者也。” 章裕昆 《文學社武昌首義紀實》:“公諱 楚藩 ,字 青云 , 湖北 鄂城 人也。性豪爽,有大節。”
(6).指品德操守的主要方面(對小節而言)。《宋書·王玄謨傳》:“ 玄謨 雖苛剋少恩,然觀其大節,亦足為美。”《明史·趙時春傳》:“大臣宜待以禮,取大節,略小過。”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權臣奢儉》:“然大臣臧否,自當論其大節,初不在奢與儉也。”
(7).重要的節日。 宋 王楙 《野客叢書·大節七日假》:“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七日假。”
成語(Idiom):大節
發音(Pronunciation):dà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德高尚,有節操,能守住底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節是由“大”和“節”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大節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的品德高尚,有節操,能夠守住自己的底線,不輕易妥協或背離自己的原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節常用于贊美一個人在面對誘惑或困境時能夠堅守原則,不背離自己的底線。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講道德、沒有原則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楊阜傳》中,故事講述了楊阜在被困宛城的時候,被曹操派人來勸降。但楊阜堅守原則,拒絕了曹操的誘降,表現出了高尚的品德和堅守底線的精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面對誘惑時始終保持著大節。
2. 這個人雖然貧窮,但他的大節讓人欽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大節”與“大海”進行聯想,想象一個人站在大海邊,面對誘惑像面對洶涌的大海一樣,能夠堅守底線,保持自己的大節。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大節”相關的成語,如“守節”、“守身如玉”等,了解更多有關品德和道德修養方面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要像楊阜一樣,堅守大節,不被誘惑迷惑。
初中生:學習中要誠實守信,保持大節,不作弊。
高中生:在面對選擇時,要有大節,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大學生:大節是一個人品德的象征,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有擔當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