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例
成語(Idiom):理例(lǐ lì)
發音(Pronunciation):lǐ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理例指的是根據規則和法律辦事,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處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理例是由“理”和“例”兩個詞組成的,其中“理”指的是按照道理、規則辦事,而“例”則指的是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處理。理例強調的是依法、按規矩辦事,不偏不倚,不隨意變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理例常用于討論公共事務、行政管理、法律案件等領域,強調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規則進行處理,不偏袒任何一方,確保公正和公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理例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場。在古代,官員處理案件和管理事務時,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和程序,不能隨意行事。因此,理例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行政原則和工作準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理例是一個由兩個單獨的詞語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案件中,我們必須按照理例來處理,不能隨意偏袒任何一方。
2. 作為一名公務員,你必須嚴格按照理例辦事,不能有任何偏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理例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一條路的分岔口,他左右思考著應該按照什么樣的理由和例子來做出決策,最終他選擇了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規則來處理事情,這就是理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理例是中國古代官場文化的一部分,深入了解中國古代官場的制度和規則,可以更好地理解理例的含義和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按照理例排隊,不能插隊。
2. 初中生(13-15歲):在比賽中,我們要嚴格遵守比賽規則,按照理例進行競爭。
3. 高中生(16-18歲):在寫作文的時候,我們要按照邏輯和論據來組織文章,不能隨意發揮。
4. 大學生(19-22歲):在研究項目中,我們要按照研究方法和規范來進行實驗和數據分析,不能隨意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