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則
基本解釋
◎ 禮則 lǐzé
[ceremonial rites and regulations] 禮儀的準則;禮法
詳細解釋
猶禮法、禮制。禮節法則。《左傳·文公六年》:“道之以禮則,使毋失其土宜。” 林堯叟 注:“開道天下以禮節法則。” 漢 蔡邕 《故太尉橋公廟碑》:“三孤故臣門人相與述公之行,咨度禮則。”《后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奉承 陰后 ,傍接同列,禮則修備,上下安之。”
成語(Idiom):禮則(lǐ zé)
發音(Pronunciation):lǐ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禮貌和規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禮則是指遵守社會禮儀和規矩的行為準則。它強調人們在社交和日常生活中應該保持禮貌、尊重他人,并遵守社會規范。禮則反映了中華文化中對于人際關系的重視,它體現了中國人注重禮儀、尊重他人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價值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禮則適用于各種社交場合,如家庭聚會、商務會議、公共場所等。它提醒人們在與他人交往時要注意言行舉止,尊重他人的感受,遵守社會規范。禮則也可以用于教育場景,教導學生學會尊重師長和他人,培養良好的社交習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禮則最早出自《論語·衛靈公》一章:“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句話意味著君子的品德就像風一樣,能夠感染和影響他人;而小人的品德則像草一樣,隨風搖擺不定。禮則的概念由此演變而來,強調人們應該遵守道德規范,以身作則,影響他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禮則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禮”表示禮貌和禮儀,“則”表示規矩和準則。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始終遵守著社交場合的禮則。
2. 在中國文化中,尊重長輩是一種重要的禮則。
3. 這個企業注重員工間的互動,提倡團隊合作和禮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禮則”這個成語:
1. 將“禮”字和“則”字分別記憶,將其與禮貌和規矩聯系起來,形成對應關系。
2. 將成語與實際生活中的場景結合,想象自己在各種社交場合中遵守禮儀規范的情景,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的禮儀文化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禮儀知識和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國的禮儀習俗、傳統節日和各地的習俗差異,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中國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學會遵守禮則,尊重老師和同學。
2. 初中生:在公共場所,我們要注意禮貌,遵守社會禮儀和規矩。
3. 高中生:在面試時,我們要展現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良好的禮則。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社交禮儀,學會與人相處并尊重他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