譴棄
成語(Idiom):譴棄(qiǎn qì)
發音(Pronunciation):qiǎn q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責、責備并拒絕接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譴責和否定某人或某事物,表示堅決不接受、不認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表達對錯誤、不道德或不合適行為的嚴厲批評和拒絕接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譴棄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五年》中。故事講述了魯國的宣公十五年,魯國的大夫接到了宋國的使者帶來的禮物,但魯國大夫卻將禮物摔碎并丟棄。這個故事形象地表達了拒絕接受不正當行為的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譴:指責;棄:拒絕接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不道德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
2. 我們應該譴責那些違法亂紀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譴棄”詞語與拒絕接受的動作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自己在拒絕接受錯誤行為時發出強烈的譴責。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譴棄相關的成語,如“指責”、“責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老師譴責了我因為沒有完成作業。
2. 初中生(14歲):他被全班同學譴責,因為他欺負了新同學。
3. 高中生(17歲):我們應該譴責那些不尊重老師的行為。
4. 大學生(20歲):社會應該譴責那些腐敗官員。
5. 成年人(30歲):我們不能容忍和譴責那些對兒童施虐的人。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譴棄”這個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