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分
基本解釋
(1).分割,分解。《戰國策·秦策三》:“ 秦 烏能 齊 縣衡 韓 魏 ,支分 方城 膏腴之地以薄 鄭 ?” 高誘 注:“支,言細散取之。” 唐 白居易 《花前感懷兼呈崔相公劉郎中》詩:“四時輪轉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長。”
(2).古代碎裂犯人肢體的一種酷刑。《后漢書·蘇竟傳》:“ 王氏 雖乘閒偷簒,而終嬰大戮,支分體解,宗氏屠滅。”《魏書·術藝傳·劉靈助》:“戰敗被擒,斬於 定州 ,傳首 洛陽 ,支分其體。”《資治通鑒·唐懿宗咸通九年》:“今聞已有密敕下本軍,至則支分滅族矣!” 胡三省 注:“支分,謂被支解而支體異處也,即冎刑。”
(3).處置;安排。 唐 白居易 《自詠老身示諸家屬》:“支分閑事了,把背向陽眠。”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剪發賣發》:“飢荒先自窘,那堪連喪雙親,身獨自,怎支分?”《天雨花》第二四回:“ 榮 妻答應廚下去,支分晚膳到來臨。”
(4).支使;分派。 元 關漢卿 《調風月》第一折:“等不得水溫,一聲要面盆;恰遞與面盆,一聲要手巾;卻執與手巾,一聲解紐門。使的人無淹潤,百般支分!” 明 湯顯祖 《南柯記·錄攝》:“支分各色人,遠遠去迎接。”
(5).支付;付給財物。 唐 陸贄 《賜吐蕃將書》:“贊普若須繒帛,朕隨要支分,多少之間,豈拘定限。” 宋 周密 《武林舊事·酒樓》:“又有小鬟,不呼自至,歌吟強聒,以求支分。” 明 湯顯祖 《牡丹亭·泊淮》:“兼且小生看書之眼,并不認得等子星兒;一路上賺騙無多,逐日里支分有盡。”
(6).分辯。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二折:“父親呵,你既然恁般發狠,怎教我不要半語支分?”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二折:“若是初檢時不曾審問,怕只怕再檢日怎支分?”
(7).猶分支。 清 嚴如熤 《三省邊防備覽·策略》:“ 南山 在 陜西 西安府 之南…… 鎮安 、 洵陽 、 漢陰 、 石泉 、 洋縣 各山,皆其支分別派。”
英文翻譯
1.【醫】 ramify
成語(Idiom):支分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f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分散、分離、分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支分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支”表示分散、分離,而“分”表示分割、分開。它形象地描述了物體或事物被分散開來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支分常用于描述人或物被分割開來的情況,也可用于形容事物的分散或分離狀態。此成語常用于文學作品、口語表達和日常對話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支分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段故事。故事講述了項羽和劉邦在垓下會師時,項羽用劍將地面分成兩半,表示他們兩人從此分道揚鑣,各自為戰。這個故事中的“支分”形象地描繪了兩人分離的情景,成為了后來“支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之間的爭執導致了友誼的支分。
2. 戰爭使這個國家的人們支分成了兩個敵對的陣營。
3. 這個組織的領導層因意見不合而支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你可以將“支分”這個成語與分割或分離的概念聯系起來。想象一把劍將物體分成兩半,形成“支分”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支分”意思相關的成語,如“分崩離析”、“分道揚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玩具被弟弟支分了,現在找不到了。
2. 初中生:我們班級因為意見分歧而支分成了兩個小組。
3. 高中生:學校的改革計劃導致了師生之間的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