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兒手
基本解釋
見“ 扒手 ”。
成語(Idiom):扒兒手 (bā ér shǒu)
發音(Pronunciation):bā ér sh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行竊或盜竊的小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扒兒手是指那些擅長扒竊的小偷。他們通常利用熟練的技巧,偷竊他人財物而不被察覺。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別人手法高超、靈巧敏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描寫小偷或盜賊的行為,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人的技能非常高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扒兒手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在明代,北京城內有一種以盜竊為生的小偷,他們擅長利用手法巧妙,偷竊他人財物而不被發現。這些小偷通常在人多的地方行竊,例如集市、廟會等。后來,人們將這些小偷稱為“扒兒手”,并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扒兒手是一個名詞短語,由“扒兒”和“手”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小偷真是個扒兒手,一轉眼就把我的手機偷走了。
2. 這個魔術師的手法真是像扒兒手一樣靈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扒兒手”與小偷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扒兒手在偷竊時手法靈巧敏捷的樣子,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小偷或盜竊相關的成語,例如“偷天換日”、“賊喊捉賊”等,以擴展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昨天在公園里看到了一個扒兒手,他偷了一個人的錢包。
2. 初中生:這個魔術師的手法真像扒兒手一樣,讓人看不出他是怎么做出那個魔術的。
3. 高中生: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扒兒手,他的技巧非常高超,幾乎沒有人能夠察覺到他的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