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母
基本解釋
(1).《初學記》卷十七引 晉 孫盛 《逸人傳》:“ 丁蘭 者, 河內 人也。少喪考妣,不及供養,乃刻木為人,髣髴親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后因稱 漢 代 丁蘭 所刻其母之木像為“木母”。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賦》:“顧 丁蘭 其何人,家 河內 之 野王 ……刻木母以供事,常朝夕而在傍。”
(2).泛指所刻生母之木像。《南史·梁紀下·元帝》:“﹝ 元帝 ﹞始居 文宣太后 憂,依 丁蘭 作木母。”
(3).“梅”字可拆為木、母二字,故以稱梅。 唐 元結 《演興·初祀》詩:“山之乳兮葺太祠,木孫為桷兮木母榱。” 元 無名氏 《湖海新聞夷堅續志·貴顯·稱旨除官》:“﹝ 宋神宗 問 葉濤 ﹞曰:‘自山路來木公木母如何?’ 濤 曰:‘木公正傲歲,木母正含春。’木公,松也;木母,梅也。”
成語(Idiom):木母(mù mǔ)
發音(Pronunciation):mù m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通情理,不通人情世故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木母是由“木”和“母”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的“木”表示木頭,指的是沒有情感、沒有智慧的意思;而“母”則表示母親,是對女性的稱呼。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沒有情感和智慧,不懂得人情世故,不通情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缺乏情感和智慧,不懂得與人相處,不懂得處理人際關系。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的行為或言語不合適,不得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淮陰侯劉邦的母親曾經給他寫信,勸他不要輕易相信人,不要將自己的心思完全表露出來。劉邦看到信后,將信紙燒了,表示不同意母親的意見。后來,劉邦在政治上受到了不少挫折,他才明白母親的話是對的,于是感到自己像一塊木頭一樣,沒有智慧,沒有情感。后來,人們就用“木母”來形容那些不通情理、不通人情世故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木和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聰明,但是對人情世故一點也不懂,真是個木母。
2. 這個人說話總是直來直去,完全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個木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木頭上面長著一個母親的臉,表示這個人沒有情感和智慧,不懂得與人相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人情世故、人際關系有關的成語,例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知人知面不知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不喜歡和小紅一起玩,因為小紅總是不懂得與人相處,真是個木母。
2. 小學生:我班上有個同學不善于交流,經常不懂得別人的意思,我們都叫他木母。
3. 初中生:班里有個同學很聰明,但是對人情世故一點也不懂,大家都說他是個木母。
4. 高中生:他在學習上非常優秀,但是在人際關系上總是不得體,真是個木母。
5. 大學生:他雖然是個天才,但是在人際交往中總是表現得很笨拙,大家都說他是個木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