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篇
基本解釋
指《詩經》。《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漢書·儒林傳·王式》:“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無諫書。”參見“ 三百篇 ”。
成語(Idiom):三百五篇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bǎi wǔ p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章或作品數量多且內容豐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百五篇原指《左傳》中的一篇,后來泛指文章或作品數量多且內容豐富。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文章或作品數量多,且每篇都有獨特的內容和風格。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作品或文章數量多且內容豐富。也可以用來表達對某人的贊賞和稱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史書,共有三百五篇。其中的“三百五篇”一詞來源于《左傳》中的“魯昭公二十五年”一篇。后來,人們用“三百五篇”來泛指文章或作品數量多且內容豐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個字的形容詞+一個字的量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寫了三百五篇的小說,每一篇都受到讀者的歡迎。
2. 這位作家的作品真是三百五篇,每篇都有自己的風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百五篇”與《左傳》中的“魯昭公二十五年”聯系起來,聯想到數量豐富的文章。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左傳》和古代文學的知識,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文學傳統。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寫了三百五篇的作文,老師夸我寫得好。
2. 初中生:這位作家的小說有三百五篇,我都看過了。
3. 高中生:我計劃寫三百五篇的博客文章,分享我的學習經驗。
4. 大學生:他在大學期間發表了三百五篇的學術論文,非常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