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羉
成語(Idiom):羅羉
發音(Pronunciation):luō l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事物錯綜復雜,紛亂雜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羅羉是指一種用來捕捉魚類的漁具,由繩索、網子等構成,形狀錯綜復雜。引申為事物紛繁復雜,雜亂無章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事物或情況復雜、混亂,難以理清的場景。可以用于描述工作、生活、關系等方面的困擾或困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公元前278年,楚國的屈原被流放到漢北,他在那里寫下了《離騷》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屈原的好友賈生得知消息后,為了安慰屈原,特意帶來了一條羅羉。羅羉的形狀復雜,繩索和網子交錯纏繞,寓意著屈原流離失所的困境。因此,后人用“羅羉”來形容復雜、紛亂的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名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項目的進展太羅羉了,我們需要重新規劃。
2. 這個城市的交通堵塞情況真是羅羉,每天都堵得水泄不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羅羉”想象為一條紛繁復雜的漁網,繩索和網子交錯纏繞,形狀錯綜復雜。可以通過想象這個形象來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復雜”、“紛亂”相關的成語,如“錯綜復雜”、“紛繁復雜”、“紛紛擾擾”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教室里的書桌椅子擺得亂七八糟,像一條羅羉。
初中生:我最近的作業太羅羉了,不知道從何開始做。
高中生:學校的社團活動安排得太羅羉了,時間沖突的情況太多了。
大學生:現代社會的信息太羅羉了,我們需要學會篩選和整理。
成年人:工作上的事情太羅羉了,需要好好規劃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