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節
成語(Idiom):踏節
發音(Pronunciation):tà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違背規定或破壞莊重場合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踏節一詞源于古代官府舉行慶典時,參與者需按照規定的步伐行走,不得有任何違背規定的行為。因此,踏節成語形容違背規定或破壞莊重場合的行為,是指不遵守規矩,不守廟堂之禮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踏節一詞常用于形容違反規定、不守紀律的行為,適用于各種場景,如教育、工作、生活等方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踏節一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官府慶典活動。在這些慶典活動中,參與者必須按照規定的步伐行走,保持整齊劃一的隊形。如果有人不按規定行走,違背莊重場合的規矩,就被稱為“踏節”,成為貶義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踏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踏”是動詞,意為踩、行走;“節”是名詞,意為規定、儀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大聲嚷嚷,完全是踏節行為。
2. 這個學生遲到又不做作業,簡直是踏節學生的代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參加慶典活動時,行走的隊伍被一個人踩亂了,違背了規定,就是踏節行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規矩、禮儀的重視,以及社會公德的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在教室里大聲喧嘩,簡直是踏節行為。
2. 初中生:他們在考試中作弊,這是踏節學生的行為。
3. 高中生:他們在校園里亂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踏節行為。
4. 大學生:他們在圖書館里大聲喧嘩,完全是踏節行為。
5. 職場人士:在工作場合上遲到、曠工是踏節行為,會給公司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