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
基本解釋
◎ 五保 wǔbǎo
[the five guarantees] 我國農村對無勞動能力、生活無保障的成員實行的社會保險,即保吃、保穿、保燒(燃料)、保教(兒童和少年)、保葬五個方面
五保戶
詳細解釋
(1).古代戶籍制度。百姓以五戶為伍而相保,故名“五保”。《周禮·地官·大司徒》:“五家為比,使之相保。” 清 袁枚 《隨園隨筆·雜記》:“讀 歐公 《杜杞墓志》稱 閩 俗貪嗇,有老而生子者,父兄多不舉,慮分家產故也。 杜公 上書請立五保,俾民相察,有犯者置之法。”
(2). 宋 王安石 變法,于 熙寧 三年實行保甲制,十家相保,一人為長,相互檢察;五保為一大保。 宋 蘇軾 《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自祖宗已來,每有赦令,必曰凡欠官物,無侵欺盜用、及雖有侵盜而本家及五保人無家業者,并與除放。”參閱《宋史·兵志六》。
(3).合作化后的農村,對無依無靠無勞動能力的人實行保吃、保穿、保燒(燃料)以及兒童保教、老人死后保葬的制度,簡稱為“五保”。 張峻 《家鄉夜曲》:“像他老那大年紀,又是獨身漢,應該享受五保。”
成語(Idiom):五保(wǔ bǎo)
發音(Pronunciation):wǔ b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扶養的五類人,即老年人、殘疾人、病人、孤兒和無依無靠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保來源于農村改革時期,是指國家為了保障老年人、殘疾人、病人、孤兒和無依無靠的人的基本生活而實行的一項社會保障政策。五保政策的實施,為這些弱勢群體提供了基本的物質保障和生活照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和保護,也可用于比喻對任何需要關心和照顧的人或事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農村改革時期,當時為了保障農村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國家實行了五保政策,提供了物質上的幫助和照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保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五”表示數量,表示有五個,而“保”表示保護和照顧。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五保政策,保障了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基本生活。
2. 他捐款給了一個孤兒院,希望能幫助那些孤兒們過上好日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五保的五個字母與五個保障對象進行聯想,如“五保:老年人、殘疾人、病人、孤兒、無依無靠的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社會保障政策,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措施。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能幫助那些孤兒,讓他們也能享受五保。
2. 初中生:五保政策是國家為了保障老年人和殘疾人的生活而制定的。
3. 高中生:五保政策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體現了國家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和保護。
4. 大學生:我們應該關注五保政策的執行情況,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