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軸
成語(Idiom):機軸
發音(Pronunciation):jī zh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物的關鍵、核心部分,也可指事物的中心人物或中心思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機軸原指機器的軸心,是機器運轉的關鍵部分,沒有機軸,機器就無法正常工作。在成語中,機軸比喻事物的關鍵、核心部分,也可以指事物的中心人物或中心思想。機軸是事物運轉的核心,沒有機軸,事物就無法正常進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事物的關鍵部分,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團隊、組織或計劃中的核心人物或核心思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機軸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哀公十五年》。故事中,魯國的孔子在向哀公講解禮儀的時候,用機軸的比喻來說明禮儀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孔子說:“機軸者,國之軸也。軸者,物之所以行也。行則國治,不行則國亂。”這句話意思是說,機軸是國家運轉的關鍵,沒有機軸,國家就會亂。后來,這個比喻被引申為形容事物的關鍵部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機軸”,沒有其他修飾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計劃的成功與否,關鍵就在于找到合適的機軸。
2. 在這個項目中,他是我們團隊的機軸,沒有他,我們無法完成任務。
3. 這部電影的機軸是它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主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機軸”這個成語與機器的軸心聯系起來,想象一個機器在運轉時,如果沒有機軸,機器就無法正常工作。這樣的比喻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機軸”相關的成語,如“軸心思想”、“核心人物”等,以擴展對這類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班的班長是我們班的機軸,沒有他,我們班就亂了。
2. 初中生(13-15歲):在這個團隊中,他是我們的機軸,沒有他的指導,我們無法完成任務。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理論是這個學科的機軸,沒有這個理論的支持,這個學科就無法發展。
4. 大學生(19-22歲):在這個研究領域中,這個學者是這個領域的機軸,他的研究成果對整個領域都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