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
基本解釋
西歐國家。臨北海。面積305萬平方千米。人口10162萬(1995年)。首都布魯塞爾。大部地區為丘陵和平原,地勢從東南向西北傾斜。溫帶海洋性氣候。經濟發達,以金融業和工業為主。
英文翻譯
1.Belgium (國名, 在歐洲西部)
成語(Idiom):比利時
發音(Pronunciation):bǐ lì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物矛盾、不協調,互相沖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利時是一個國家的名稱,這個成語源自于比利時這個國家由兩個主要民族組成的歷史。比利時的北部是佛蘭德地區,主要居民是荷蘭語族群;南部是瓦隆地區,主要居民是法語族群。由于歷史原因,佛蘭德地區和瓦隆地區存在著文化、語言、政治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兩個地區經常發生沖突和矛盾。因此,比利時成為了形容事物矛盾、不協調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比利時這個成語通常用于描述事物、觀點、行動等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不協調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比利時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比利時國家的歷史。比利時在19世紀初獨立于荷蘭,但由于兩個地區的差異,比利時一直存在著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和沖突。因此,人們用比利時來形容事物矛盾、不協調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比利時成語的結構是“比利時”。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兩個觀點完全是比利時,根本無法達成一致。
2. 他的言行舉止總是比利時,讓人難以理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比利時國家的地理位置和兩個主要民族的差異與事物矛盾、不協調聯系在一起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比利時國家的歷史、文化以及佛蘭德地區和瓦隆地區的差異,以更深入地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爸爸和媽媽經常為了家務事而爭吵,他們就像比利時一樣。
2. 初中生:我們班上的兩個同學總是意見不合,他們的關系就像比利時一樣緊張。
3. 高中生:政治上的兩個派系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矛盾和沖突,就像比利時一樣難以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