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
成語(Idiom):拖拉
發音(Pronunciation):tuō lā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拖延、耽擱、不積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拖拉指的是行動遲緩、拖延時間,不積極主動的表現。形容人做事不積極、不主動,缺乏效率和決斷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拖拉常常用來形容某人懶散、遲疑、不積極的態度。可以用來批評和警告那些拖延時間、不盡責任、不按時完成任務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拖拉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小說《西游記》中。故事中,孫悟空帶領唐僧等人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一條河,河上有一座橋,橋上有一個守橋人。守橋人不愿讓他們過橋,以拖延時間為由,要求他們交納過橋費。孫悟空看出他的拖延之計,便使用變化之術渡過河流,最終擊敗了守橋人。從此,拖拉一詞就用來形容行動遲緩、拖延時間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拖拉是一個由兩個相同的動詞組成的成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態度。其中,“拖”表示拖延、拖拉;“拉”表示行動遲緩、不積極。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拖拉,從來不按時完成任務。
2. 這個學生太拖拉了,作業都拖到最后一天才開始做。
3. 老板不喜歡拖拉的員工,他們很容易耽誤整個團隊的進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拖拉這個成語:
1. 關聯故事:想象孫悟空與守橋人的故事,孫悟空通過變化之術渡過河流,擊敗了守橋人,告誡我們不要拖拉。
2. 反義詞對比:將拖拉與積極主動的行為相對比,強調拖拉的消極性質,這樣記憶起來更加深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拖拉相關的成語,如“拖泥帶水”、“拖泥帶水”等,可以進一步豐富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和拖拉的同學一起玩,因為他們總是玩得很慢。
2. 初中生:我不喜歡拖拉的同學,因為他們總是拖延時間,導致我們無法按時完成任務。
3. 高中生:拖拉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它會讓我們失去很多機會和時間。
4. 大學生:在大學里,拖拉是一種不能容忍的行為,因為它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習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