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貢
基本解釋
(1).科舉時代,凡屢試不第的貢生,可按年資輪次到京,由吏部選任雜職小官。某年輪著,就叫作“出貢”。《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 鮮于同 ﹞年年科舉,歲歲觀場,不能得朱衣點額,黃榜標名。到三十歲上,循資該出貢了。他是個有才有志的人,貢途的前程是不屑就的。”《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 浙江 溫州府 曾有一個廩膳秀才,姓 韓 名 贊卿 ,屢次科第,不得中式。挨次出貢,到京赴部聽選,選得 廣東 一個縣學里的司訓。”《儒林外史》第十八回:“ 隨岑庵 卻認得 金東崖 ,是那年出貢進京,到監時相會的。”
(2).秀才一經成為貢生,就不再受儒學管教,俗稱“出貢”。《儒林外史》第五回:“想起還是前年出貢豎旗桿,在他家擾過一席。”
成語(Idiom):出貢
發音(Pronunciation):chū g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或地區向上級或外國進貢,以示歸附或表示敬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出貢是指國家或地區向上級或外國進貢,以示歸附或表示敬意。這種行為通常是為了維護兩國間的和平關系,或者展示自己的實力和財富。出貢的物品可以是貴重的商品、珍稀的動植物、文化藝術品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出貢這個成語通常用于描述國家或地區向上級或外國進貢的行為。在現代社會,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個人向他人獻上珍貴的禮物或貢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出貢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中,較弱的國家或地區會向較強的國家或地區進貢,以示歸附或表示敬意。這種行為既是一種政治手段,也是一種外交禮儀。出貢的物品通常是珍貴的商品、動植物或文化藝術品,以展示自己的實力和財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出貢”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出”表示向外走、離開的意思,第二個字“貢”表示進貢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將自己最珍貴的畫作出貢給博物館。
2. 這個國家曾經向周邊國家出貢,以維護和平關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成語“出貢”。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國家的代表,向上級或外國進貢,以展示自己的實力和財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進貢制度,了解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進貢方式和物品。也可以學習其他與禮儀和外交相關的成語,如“朝貢”、“進貢”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把我最喜歡的玩具出貢給了我的好朋友。
2. 初中生:這個國家曾經向周邊國家出貢,以維護和平關系。
3. 高中生:他將自己最珍貴的畫作出貢給博物館,以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