穇子
成語(Idiom):穇子
發音(Pronunciation):cí z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行或行為像稗子一樣粗野、粗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穇子,古時指稗子,是一種粗劣的種子,常用來比喻人的品行或行為粗俗、粗鄙。成語“穇子”用來形容人的言行舉止粗野、粗鄙,不符合社會禮儀和道德標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的行為舉止粗野、不文明,或者是一種警示,告誡人們不要陷入粗俗的行為之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穇子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外物》篇,其中寫到:“穇子之子,何足為稻?稻者,天下之谷也。”意思是說,稗子的品質如此之低劣,怎么能與稻子相提并論呢?稻子是天下人民的主食,而稗子則是一種劣質的雜草。這個成語通過比喻,告誡人們要保持高尚的品行和舉止,不要像稗子一樣粗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穇子”+ 動詞“之”+ 賓語“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舉止粗野無禮,真是個穇子。
2. 這個人說話粗魯無禮,簡直就是個穇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穇子”與“粗野、粗鄙”的意思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像稗子一樣粗俗,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禮儀和道德相關的成語,例如“雅人深致”、“文質彬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真是太穇子了,老師都不喜歡他。
2. 初中生:班里有幾個同學的言行舉止很穇子,需要改正。
3. 高中生:作為學生,我們要注意言行舉止,不要像穇子一樣粗野無禮。
4. 大學生:社會禮儀對于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不要因為一時的沖動而變成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