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條主義(Jiào Tiáo Zhǔ Yì)
發音:jiào tiáo zhǔ yì
基本含義:指盲目遵循教條,不顧實際情況,死板地執行規定或信仰。
詳細解釋:教條主義是一種思想或行為傾向,指個人或集體對于某種信仰、規定或理論的過度追求,忽視實際情況和靈活性。教條主義者往往堅持照本宣科,不愿接受其他觀點或進行討論,容易導致思維僵化和創新的缺失。
使用場景:教條主義常常出現在思想體系、宗教、政治、教育等領域中。在工作和學習中,教條主義可能導致對新觀念的排斥,限制了個人和組織的發展。
故事起源:教條主義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是由于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而引起的。馬克思主義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反對機械地套用理論。在中國,教條主義還與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紅衛兵運動有關。
成語結構:教條主義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別的結構。
例句:
1. 這個領導非常教條主義,不接受任何不同的意見。
2. 我們應該摒棄教條主義,靈活地處理問題。
記憶技巧:可以將教條主義與死板、僵化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強烈的對比。可以通過聯想教條主義者被固定在一本厚厚的教科書上,無法自由行動,以此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了解教條主義的反義詞是靈活性、開放性,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些概念的含義和應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的作業總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做,沒有一點教條主義。
初中生:班里有些同學很教條主義,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高中生:我們應該摒棄教條主義,用創新的思維解決問題。
大學生:教條主義者往往對新觀念持懷疑態度,限制了學術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