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斬
基本解釋
不眨眼。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一雙乖眼,果是殺人不斬。”
成語(Idiom):不斬
發音(Pronunciation):bù zh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加以斬殺,不予處理或懲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斬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常用來形容對某人或某事不加以處理或懲罰。它表示放過、寬容或不追究某人的過錯或錯誤。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斬常用于正式場合或文學作品中,用來表達寬容、大度或不計較小事的態度。可以用于描述對犯錯的員工、犯罪分子或敵人等不采取嚴厲措施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斬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文中。故事中,莊子和一個齊國官員的對話中提到了不斬這個詞語。故事講述了一個官員抓到了一個偷東西的小偷,他問莊子是否應該立即斬殺小偷。莊子回答說:“不斬也可以。”這個故事表達了莊子寬容、不計較小事的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不表示否定,斬表示斬殺。其結構簡潔明了,易于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對他的錯誤態度非常寬容,不斬之恩讓他深感感激。
2. 在這個寬容的社會,我們應該學會不斬小錯,給予別人改正的機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不斬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拿著一把劍,卻沒有斬下去的動作,而是放下了劍,表示寬容和不加以處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莊子哲學和其他莊子的成語,了解莊子的思想和他對人生、道德等方面的見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對我犯錯的時候總是不斬,而是給我機會改正。
2. 初中生:作為班長,我應該對同學們的小錯誤不斬,而是幫助他們改正。
3. 高中生:在學校,老師對學生的過錯通常會不斬,而是給予教育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