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啄
成語(Idiom):鸛啄(guàn zhuó)
發音(Pronunciation):guàn zh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依據事實,不隨意捏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鸛啄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鸛”是一種大型鳥類,它以長嘴捕食小動物;“啄”指鳥類用嘴巴啄食。成語“鸛啄”比喻依據實際情況,不隨意虛構或捏造事實,強調言行應該腳踏實地,遵循真實原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鸛啄可以用于提醒人們要堅守真實,不虛構事實。比如在寫作中,我們應該避免夸大事實或捏造材料,而是要以客觀真實的態度對待問題;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遵循真實原則,不說謊、不虛偽,與他人保持誠實的溝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官員叫鮑叔牙,他非常尊重事實,堅決不虛構任何事情。有一天,鮑叔牙的上級領導問他一件事情,他實事求是地回答,結果上級不滿意,要求他說些好聽的。鮑叔牙堅守原則,說:“我不會說鸛說虎。”意思是他不會說鸛會啄虎。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鸛啄”,沒有修飾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總是鸛啄,不會夸大事實。
2. 這篇報道非常鸛啄,沒有夸大或歪曲事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鸛啄”與鸛鳥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鸛鳥用長嘴啄食小動物的場景,以此來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真實性、虛構相相關的成語,如“杞人憂天”、“畫蛇添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寫作文的時候,我們要記得鸛啄,不要編故事。
2. 初中生:在做實驗報告時,我們要實事求是,不要鸛啄。
3. 高中生:寫新聞報道時,要堅守真實原則,不夸大事實,不鸛啄。
4. 大學生:在學術研究中,要依據實際情況,不隨意捏造,不鸛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