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葑
成語(Idiom):枯葑(kū fēn)
發音(Pronunciation):kū f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事物干燥、貧瘠、不生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枯葑是由“枯”和“葑”兩個字組合而成的成語。其中,“枯”指事物干燥、貧瘠,缺乏生氣;“葑”指一種草本植物,又稱為葑菲,葉子干癟,沒有生機。合在一起形容事物干燥、貧瘠,毫無生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枯葑一詞常用于形容土地貧瘠、干燥無水,或者形容人的精神狀態低落、無生氣。可以用來描繪沙漠、旱地等貧瘠的地方,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情感、創作等方面缺乏靈感和活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津侯列傳》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平津侯趙勝曾經請教過一位名叫矯賈的智者。矯賈告訴他:“君主應該重視農業,因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如果國家的土地干癟貧瘠,就如同枯葑一樣,沒有生機。”從此以后,“枯葑”成為了形容干燥、貧瘠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片土地太枯葑了,需要大量的水源來改善。
2. 他最近一直情緒低落,精神狀態枯葑不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枯葑”這個成語與干燥貧瘠的土地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片土地上沒有一棵綠葉,干燥得連葑菲這種植物都無法生長,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干燥、貧瘠相關的成語,例如“骨瘦如柴”、“水泄不通”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沙漠里的土地非常枯葑,沒有一棵綠葉。
2. 初中生:這個人長時間沒見陽光,看起來有些枯葑。
3. 高中生:這篇文章寫得太枯葑了,沒有任何亮點和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