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察察而明
發音(Pronunciation):chá chá ér m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觀察細致入微,洞察力極強,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察察而明是由《莊子·逍遙游》中的一句話演變而來。原文是“察察然無形,猶在其中矣。聞者眾,觀者寡。察察者,明也。”意思是說,那些能夠真正洞察事物本質的人很少,而只是聽說的人很多。這句話后來演變為成語“察察而明”,表示能夠通過細致觀察來洞察事物的真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察察而明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洞察力非常強,能夠從細節中看出事物的本質。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的智慧和見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逍遙游》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的一篇著名文章。文章中的這句話表達了莊子對于觀察力和洞察力的思考和見解,后來被人們引用并演變成了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察察而明是一個由兩個相同的“察”字組成的疊字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察察而明,一眼就能看出這個計劃的不可行性。
2. 她察察而明的眼神讓人感到害怕,仿佛能看透一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察”字相關的詞語聯想記憶,比如“察覺”、“察言觀色”等,以及通過與“明”字相關的詞語聯想記憶,比如“明智”、“明了”等。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察察而明”相關的成語,比如“目光如炬”、“洞若觀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媽媽察察而明,總能察覺到我心情不好。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察察而明,通過觀察我們的表情就能知道我們是否理解了課程內容。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洞察力非常強,察察而明地看出了公司內部存在的問題。
4. 大學生(19-22歲):作為一名法學專業的學生,我需要具備察察而明的能力,以便能夠分析案件的細節并找出關鍵點。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在職場上,察察而明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能夠準確地判斷出事物的本質,做出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