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筆
基本解釋
指品種配套、成對出售的筆。《解放日報》1984.8.25:“豐華圓珠筆廠為迎接新學年到來,特趕制了三種價廉物美的活動鉛筆、圓珠筆對筆,售價每對八角八分到三元,外加新型包裝盒。”
成語(Idiom):對筆(duì bǐ)
發音(Pronunciation):[dwèi b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人之間的書信往來,也泛指文人的交流互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對筆是指文人之間通過書信往來進行交流。在古代,文人們常常通過寫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觀點,與其他文人進行交流和討論。對筆強調了書信往來的重要性,也體現了文人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啟發。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對筆可以用來形容文人之間的書信往來,也可以用于形容文人的交流互動。在現代社會,對筆可以泛指通過書信、郵件、短信等方式進行的文化交流和學術討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對筆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楊慎的《楊文公全集》中。楊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在書信中經常使用“對筆”一詞,以表達自己與友人之間的文化交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對筆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對”表示相對、互相,而“筆”表示書信、文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兩位文人經常對筆,互相交流學術心得。
2. 我們可以通過對筆的方式來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對筆這個成語:
將“對”字聯想為兩個人面對面交流的姿勢,而“筆”字則代表書信。因此,對筆可以形象地理解為兩個人通過書信往來進行交流和互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古代文人的書信文化,包括他們寫信的方式、內容和禮儀。
2. 學習古代文人的書法和文學作品,了解他們的思想和藝術成就。
3. 閱讀現代文學作品中關于文人交流和書信往來的描寫,加深對對筆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可以通過對筆的方式來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故事。
2. 初中生:我喜歡與同學們通過對筆的方式交流學習經驗,互相幫助提高。
3. 高中生:文學社團的成員經常通過對筆來討論文學作品和寫作技巧。
4. 大學生:在網絡時代,我們可以通過對筆的方式與全球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