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裳
基本解釋
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方言》第四“繞袊謂之帬” 晉 郭璞 注:“俗人呼接下, 江 東通言下裳。” 唐 韓偓 《晝寢》詩:“撲粉更添香體滑,解衣唯見下裳紅。” 宋 孔平仲 《君住》詩:“哀哉中截錦繡段,上襦下裳各一半。” 明 張寧 《方洲雜言》:“ 景泰 中,一日晨出暮歸,抵家天色盡暝。入室更衣,遂解下裳。”
成語(Idiom):下裳(xià shāng)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sh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下裳指的是褲子的下擺,比喻底下的人或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下裳這個成語源自于古代的服飾,褲子的下擺是人們走路時會被踩踏的部分。因此,下裳成為了一種比喻,用來形容底層人民或不起眼的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下裳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社會底層的人或事物,表達他們不起眼、被忽視的情況。比如可以用來描述社會底層的工人、農民、貧困人群等,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些被忽視的小事或小細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下裳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服飾文化。在古代,褲子的下擺是與地面接觸最多的部分,容易受到摩擦和磨損。因此,褲子的下擺往往比其他部位更容易破損。這個現象被人們引申為底層人民容易受到壓迫和忽視的象征,從而形成了成語“下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下裳”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下”和“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社會不應該忽視底層人民,他們也是社會的下裳。
2. 雖然這個小事很微不足道,但它也是整個項目的下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褲子的下擺容易被踩踏和磨損的形象,來記憶下裳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一個人在走路時,褲子的下擺被踩踏,表示他處于底層或被忽視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社會階層相關的成語,如“高高在上”、“平步青云”等,來豐富對社會層級和人際關系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爸爸說我們要關心下裳的人,不能忘記他們的辛勤勞動。
2. 初中生:社會應該給予底層人民更多的關注和幫助,不要把他們當作下裳一樣被忽視。
3. 高中生:在我們的社會中,底層人民往往是社會的下裳,我們應該努力改變這種不公平的現象。